乐欧游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回复: 2

奖金675万!杨学明院士凭什么获得2022未来科学大奖?

[复制链接]

3

主题

5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2-9-23 13: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8月21日,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公布最新获奖名单,南方科技大学杨学明院士获得其中的物质科学奖!作为国内公认的顶级荣誉之一,未来科学大奖素来被称为“中国版的诺贝尔奖”,奖金100万美金(约675万人民币)!如此荣耀可谓是每一个科研人员的梦想,那被此次大奖带“出圈”的杨学明又是何许人呢?
杨学明,物理化学家,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主任,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讲席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难发现,杨学明院士的每一项头衔都可以算得上是“声名显著”。本期,笔者就带领大家看一看传奇人物的传奇生涯,希望能给年轻或迷茫的科研人员提供激励!
1、传奇伊始

1962年10月11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一个小村庄——舍北村,迎来了一个小生命,并被父母取名为“学明”,希望他能“学习道理,明晰事理”,他就是后来享誉物理化学界的杨学明院士!
不负父母取名字的良苦用心,杨学明小时候确实学习能力出众,并且十分勤奋刻苦,从小学开始,综合成绩在班级里就一直名列前茅。上初中后更是如此,并在闲暇之余经常主动为班上成绩较差的同学补课,是妥妥的“学霸”。
初中毕业后,杨学明顺利进入当地的高中继续读书,受化学老师的启蒙,这个时候的杨学明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高考分数公布后,杨学明大失所望,他最热爱的化学分数并不理想。相反,同为“数理化”的物理,杨学明几乎拿了满分。
纠结再三,1978年的秋天,年仅16岁的杨学明放弃热爱的化学专业,选择了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的物理系,他也几乎是那一批次里年纪最小的大学生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校门

四年的大学生涯并没有磨灭杨学明对化学的热爱,他了解到要继续回到化学领域,唯一的捷径就是考取化学领域的研究生。因此,杨学明逐渐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彼时,考研必考的《量子力学》这门课被学校安排在了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不错过考研,这意味着杨学明必须自学这门难度极大的课程!
为了心中的热爱,杨学明狠下功夫,刻苦钻研,经常拿着书本去请教《量子力学》的李鹤年老师,并以高分顺利通过李鹤年老师出的免修《量子力学》课程的试卷。成名后的杨学明后来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涯时,曾表示自己人生机遇的重要一环就是当时的自学经历和李鹤年老师的无私帮助。
1982年,杨学明从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在当年凭借自学的《量子力学》,顺利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化学家张存浩和朱清时教授
弱冠之年出走浙江到大连,从物理到化学的转变,再到物理化学的交叉,横跨两个专业的杨学明似乎比别人更加适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曾这样说过:“我很自然地选了物理化学学科,物理化学绝大部分的理论基础是物理,而化学反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就是量子力学,他们是相通的”。
1986年1月,杨学明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当时改革开放还没多久,国内对顶级人才的需求还非常大,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生,杨学明已经可以凭借自己的学历过上非常优渥的安稳生活了,然而,对知识及科学研究的渴望让他无法止步于此!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杨学明选择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系攻读博士,并于1991年8月成功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美国的哲学博士是一种通用性研究学位,获得者不分学科和专业,通称为“哲学博士”)。
博士毕业后的杨学明并没有直接回国,而是选择留在美国继续深造!1991年,他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师从曾经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日子里,杨学明主要进行分子光谱学的研究,这段时间的探索也为他日后在团簇分子的高分辨红外光谱研究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然而,即便是看起来如此“一帆风顺”的求学历程,依然让即将博士后出站的杨学明对未来的道路产生了迷茫。“光谱这个领域找不到特别喜欢做的事情,我发了那么多分子光谱研究的文章,感觉好像还是挺困难,没找到一个新的发展点”,杨学明说道,“我想如果去做科学仪器,就算不是那么成功,也可以学会做高水平的科学仪器,也许我有别的方向可以选择,比如做一个仪器工程师,我觉得这样也很好。
1993年,深思熟虑的杨学明离开普林斯顿大学,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攻读博士后!当然,他深知即便换跑道也不要放弃以往基础,而是利用以往基础开拓感兴趣的新方向。为此,杨学明开始学习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利用先进光源的方法研究化学动力学。他花了整整两年多的时间,跟着实验室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计算机上设计出人生第一套复杂仪器的图纸,并成功把设计的图纸变成世界上首套利用同步辐射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正是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杨学明的人生,“传奇王者”的人生初现端倪。



杨学明和他设计的科学仪器

1995年,杨学明结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在同年,应自己恩师李远哲教授的邀请,赴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工作,也就是在这里,杨学明逐渐在国际化学动力学领域崭露头角。堪堪而立之年的杨学明尽情的发挥自己多年来的才华,在这个研究所一待就是6年,他也从一个小小的副研究员成功晋升为终身研究员。
2001年,杨学明获亚洲成就奖。彼时,国际化学动力学领域的专家评审曾这样评价他:凭杨学明的研究表现,他可以在美国最好的大学拿到终身教授资格。而他的导师也曾这样高度评价杨学明:“在过去的30年内,跟我一起从事研究的研究人员约有140位,但其中真正学会各种复杂的交叉分子束相关实验技巧,而且能够设计、建造并从事精确的实验,到目前为止,可能非杨学明莫属了。
2、点亮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光源

一转眼,从舍北村出来的那个年轻小伙子已经快40岁了。作为学者,杨学明的人生巅峰似乎才刚刚开始。虽然事业如日中天、前途一片坦荡,但对故土家园的眷恋时刻在心里催促着他“回家”。
同是2001年,杨学明应邀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访问,时隔19年再度回到故土,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教学楼、实验室,眼前掠过一幕幕过去的酸甜苦辣,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此时,化物所所长包信和院士毫不避讳的邀请他“回家工作”,在和导师沟通好相关事宜后,杨学明“回家了”,回到了曾经开始化学研究的起点,是天意、命运的安排,更是历史的必然!



杨学明院士作报告

回到大连意味着放弃之前苦心经营的一切,尤其是他一点一点亲自研制的诸多科学仪器,但杨学明没有后悔,相反,他十分激动,斗志昂扬,立志带动国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发展与进步。英雄惜英雄,包信和所长当即聘请杨学明担任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不吝资金,拨付1000万元的启动经费供杨学明进行实验室建设及初步研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来的第一项工作是研究氟加氢反应共振态,这也是化学激光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幸运的是,从空空的实验室, 再到满满的实验室,杨学明挺了过来。
2004年,杨学明入选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并在次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随后,由杨学明带领的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和“发现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在氟加氘反应中完全失效”, 解决了困扰国际化学界30年的难题,并分别入选 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短短几年,杨学明的研究团队就成为化学反应“共振态”领域国际知名的研究团队,而大连化物所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成了国际上在这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基地。
2008年,基于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的突出成就,杨学明分别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杰出青年基础研究奖、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9年,杨学明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
2010年,杨学明获得陈嘉庚科学奖化学奖、中国侨界贡献奖,并获辽宁省领军人才称号。
……
荣誉铺天盖地、接踵而来,却远远没有终止。
2011年,鉴于杨学明自行设计和研制的国际领先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的突出作用及贡献,杨学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荣誉的分量有多重无需多提,然而,对于彼时的杨学明来说,院士头衔在他心里似乎只是他平时获得的一个小小奖项,他在心里酝酿着更大的计划。
2012年,杨学明院士担任大连化物所副所长。也就在这一年,构想计划了5年之久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在大连启动,项目经费高达1.4亿元,杨学明院士担任项目总负责人!



大连相干光源项目实验基地

“新的仪器的发展是学术研究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没有新的科学仪器在物理化学领域是寸步难行的。”杨学明院士说道。
几年默默无声,几年醉心设计,一朝风起,世界瞩目!
2017年1月15日,由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这是世界上唯一运行在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该装置属于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其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中国自主研发,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大连光源也因此被科技界誉为“中国神光”,成为世界最新一代的光源!
2018年,该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定,这是一台独特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整体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由杨学明院士主导研制的大连光源还在进一步升级中,有望在燃烧、表界面催化、光催化、大气雾霾等重要科研领域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并成为国际上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
3、摘“中国版诺奖”桂冠

传奇永不停歇!即便获得如此多的殊荣,杨学明院士依然秉承名字中的“学明”二字,严格要求自己,学无止境!
在大连化物所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杨学明院士先后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JACS和AM等)发表论文近500余篇,并先后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Science Advances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期刊副主编。
此外,由杨学明院士团队实验观测到的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对于该研究结果,科技部曾如此评价:化学反应的进程伴随着复杂的量子力学现象,但其通常难以被直接观测到,因而化学反应的本质亦难以得到透彻的理解。杨学明院士等人的研究团队提供了一个研究范例,证实了该反应在较低能量处的量子几何相位效应仍然存在,并可以被观测到,意义重大。



杨学明院士团队的发现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也就在2020年这一年,杨学明院士当选为首届中国化学会会士,并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21年9月,59岁的杨学明院士再次获得国家重要任命,担任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兼理学院院长,讲席教授。科技兴邦、教育兴国,杨学明院士的心里一直装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2022年8月,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杨学明院士获物质科学奖。该奖项是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于2016年发起,北京怀柔未来论坛科技发展中心协办举行的评奖活动,旨在奖励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分别设立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奖三个奖项,奖金为100万美元(约675万元人民币)。综合未来科学大奖的规模及影响力,该奖项素来被称为“中国版的诺贝尔奖”!



杨学明院士获2022未来科学大奖的物质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专家评审团这样评价杨学明院士及其研究成果:奖励杨学明院士研发的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因为它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
获得如此大奖的杨学明院士似乎有些平静,他对外的采访并不多。也许,对于他来说,这也只是他人生中一次小小的奖项而已,一如2011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
4、结语

如今,杨学明院士已是花甲之年,从16岁考上大学时的翩翩少年郎,到24岁远渡重洋时的意气风发,再到60岁斩获大奖时的古井无波,杨学明院士展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风骨与素养。在当前浮躁的科研环境下,我们需要这样的素养,也需要这样的标杆!我们更需要像杨学明院士一样,永远“学习道理,明晰事理”!

了解科研前沿,获取科研干货,公众号查询“科学10分钟”/“测试GO”,测试认准测试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5-2-25 14: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 围观 沙发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5-3-2 15: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鼎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乐欧游戏网

GMT+8, 2025-4-8 06:09 , Processed in 0.0919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